无障碍 适老版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美化绿化

绿美东莞|“探查林害”科普微课堂⑯:非洲大蜗牛

发布日期:2025-09-25 16:04:01

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自然基础,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可持续发展。在充满生机的绿水青山之间,隐藏着一些“森林破坏者”,它们正以我们难以察觉的速度侵蚀着树木,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。从啃噬树叶的害虫,到破坏树木根基的病菌,从肆意蔓延的外来植物,到迅速繁殖的入侵动物,这些“不速之客”是如何暗度陈仓?它们对生态的危害究竟有多大?我们又该如何守护森林防线?  

“探查林害”科普微课堂带你直击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生物的隐秘档案,揭秘它们的通关诡计,探寻守护森林的科学之法。

基本信息

学名:Achatina  fulica

别名:褐云玛瑙螺、非洲巨蜗牛、菜螺、花螺等。

分类:柄眼目玛瑙螺科

分布:广东(广泛分布)、福建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海南、香港、台湾等。

形态特征

成体:非洲大蜗牛比其它软体动物体型大,体长一般约7~10cm,壳质越长越厚,螺体呈喇叭圆形,螺旋顶部呈圆锥形。壳面多数呈棕黄色或黄褐色,壳口外唇易碎,内唇呈“S”型。

图片1.png

图片2.png

非洲大蜗牛成体

幼螺:刚孵化的螺为2.5个螺层,各螺层增长缓慢,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,似成螺。

卵:椭圆形,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,外壳石灰质。

生物学特性

昼伏夜出、群居,对环境极为敏感,当湿度、温度不适宜时,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黏液形成保护膜,封住壳口,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。性成熟年龄4~6个月,雌雄同体,异体交配,繁殖力强,每年产卵4次,每次产卵150~300粒不等,卵孵化需8~21天不等。

生境与危害

生长在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、垃圾堆中、枯草堆、土洞或乱石穴。生长速度快、繁殖能力强、寿命长、环境适应能力强,基本上没有专性捕食天敌。主要危害农作物、林木、果树、蔬菜、花卉、草本植物等。同时,还是线虫、吸虫等病原体的中间宿主,还可传播结核病和脑炎。对本土生物、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,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,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。

图片3.png

非洲大蜗牛生境 (彭锋摄)

图片4.png

非洲大蜗牛取食荔枝(彭锋摄)

防控措施

1. 人工防除

人工捕捉,统一收集、处理后集中深埋。

2. 物理防治

用双层偶极电网捕杀非洲大蜗牛;在田间挖灌石灰水隔离沟或施放石灰作为保护带;用柴灰、砂水、水泥三合土制成的pH值11.5障碍物等具有一定的效果。

3. 化学防治

在下午5时后,用5%杀贝剂地面喷药防治,或用5%碑酸钙与1.6%四聚乙醛混合,与蜗牛食物掺在一起作毒饵,进行诱杀。(其他药剂:4%氨基甲酸酯、1.5%氨溶液)

4. 生物防治

饲养鸡、鸭、鹅来控制非洲大蜗牛可以收到较明显的效果。

部分图源:《广东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图册》

本文章属公益科普性质,本文章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果涉及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
扫一扫,进入手机版

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