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美东莞|“探查林害”科普微课堂⑨:荔枝蝽
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自然基础,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可持续发展。在充满生机的绿水青山之间,隐藏着一些“森林破坏者”,它们正以我们难以察觉的速度侵蚀着树木,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。从啃噬树叶的害虫,到破坏树木根基的病菌,从肆意蔓延的外来植物,到迅速繁殖的入侵动物,这些“不速之客”是如何暗度陈仓?它们对生态的危害究竟有多大?我们又该如何守护森林防线?
“探查林害”科普微课堂带你直击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生物的隐秘档案,揭秘它们的通关诡计,探寻守护森林的科学之法。
生物学特性 1. 基本信息 学名: Tessaratoma papillosa(Drury) 目科:半翅目荔蝽科 分布:见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等华南地区,在东莞荔枝、龙眼种植区常见。 2. 形态特征 卵:圆球形,直径约2-3mm,初产时淡绿色,孵化前变为粉红色,常14粒整齐排列成块。 荔枝蝽卵(初产时) 荔枝蝽卵(孵化前) 若虫:共5龄,初期体色鲜红,随龄期增长逐渐变为黄褐色,体背有黑色斑点和臭腺。 荔枝蝽若虫(杨梅啸云摄) 成虫:体长约18-25mm,盾形,黄褐色至棕红色,背部有金属光泽。 荔枝蝽成虫标本照 荔枝蝽成虫生态照 3. 生态特征 繁殖特性:1年发生1代,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或落叶丛中越冬,次年3-4月出蛰交配产卵,4-5月是若虫孵化高峰期,6-7月为成虫羽化期。 生活习性:成虫和若虫均具群集性,喜聚集在嫩梢、花穗和幼果上吸食汁液,受惊时会释放臭液自卫,成虫有假死习性,天寒后进入越冬期。 幼虫聚集在叶片和嫩梢上危害 危害诊断 1. 直接危害 吸食汁液:成虫和若虫群集刺吸嫩芽、花穗、幼果汁液,导致嫩梢萎缩变形弯曲,花穗枯萎脱落,严重影响授粉。导致落花、落果,减产可达30%-50%。 臭液污染:臭液污染果实,影响品质,严重时引发果面灼伤,形成褐色焦枯斑。 2. 间接危害 病害诱发:伤口易诱发炭疽病等真菌感染。 次生虫害:若虫分泌物易招引蚂蚁、蚜虫等,进一步加剧树势衰退。 防治措施 1. 物理防治 清园越冬:冬季修剪病虫枝,清理落叶杂草,减少越冬成虫。 人工捕杀:在3-4月越冬成虫出蛰期,利用成虫假死性,清晨摇树收集坠地成虫;人工摘除卵块集中烧毁。 2. 生物防控 天敌昆虫:瓢虫、寄生蜂、螳螂等,人工释放荔枝蝽卵寄生蜂——平腹小蜂,每株果树释放300-500头。 保护鸟类:啄木鸟、麻雀等能捕食成虫。 3.化学防治 关键时期:4-5月若虫孵化盛期。 推荐药剂: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、乐果、灭虫灵乳油和高效灭百可等药液,注意轮换用药,避免抗药性。 注意:荔枝开花期避免喷药,保护授粉昆虫! 除备注外,其余照片均为苏正钦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