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 适老版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林业普法

东莞1059名林长到岗到位,这到底是多大的“官儿”?

发布日期:2022-03-14 17:34:42

有树可栖,未来可期。又是一年植树节,趁春光正好,东莞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。近年来,市林业系统持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,广植乡土树种,共建生态东莞,努力为我市在“双万”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底。当我们翻开地图,那一片片“东莞绿”,寄托了一代代造林人的希望。

 11.jpg

如果说“河长制”是让每一条河都有一个“河长”,那“林长制”就是让每座山、每片林、每棵古树名木都有自己的“林长”,专员专管、责任到人。2021年12月27日,市委办、市府办印发《东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》,标志着我市林长制工作进入新阶段。目前,东莞1059名林长已到岗到位。

 12.jpg

林长制让护林员不再“单打独斗”

背上2号打火把、北斗巡护终端、森林灭火头盔,专职护林员钟华和同事们又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。在清溪铁场村这片船坑林区里,他们每天至少走上两万步。“步数排行榜我们每天都上榜的。”钟华开了一个玩笑,大伙都乐了。

加强对林区火源的管理、及时报告火情、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,这是护林员的职责所在,但在具体操作中,他们遇到很多“尴尬”时刻。钟华说,“最大的困难,就是护林员没有林业执法权,所以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违法行为,就没有一些强制手段去制止,只能劝说,去跟他多沟通,然后我们自己再多巡几次。”

 13.jpg

“林长制”在全省推行以来,2021年11月9日,市委办、市府办印发《关于成立东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》,12月27日印发《东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这标志着我市林长制工作进入新阶段。

“林长制”一铺开,不仅有护林员在一线守护森林,市镇村三级“林长”也都成了标配。钟华表示,“现在我如果发现违法情况,可以第一时间上报给上一级林长,更加有震慑力,这样相当于有更多的渠道让社会各群体、资源都来为保护森林出一份力,避免护林员单打独斗的局面。”

 15.jpg

构建市、镇、村三级林长体系

什么是林长制?就是要把每一座山、每一片林的保护与发展职责落实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,实行党政同责、一把手负总责、分管领导具体负责、班子成员分片包保的责任制体系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。

《方案》明确了林长制组织体系:要构建市、镇、村三级林长体系,市、镇(街道、园区)设立第一林长、林长和副林长。村(社区)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林长和副林长,构建以村级林长、基层监管员、护林员为主体的“一长两员”森林资源源头管护机制。目前,全市已设立林长1059名,设置市级以上林长公示牌18块。

 15.jpg

东莞山林面积如此之大,这“林长”的官儿可不“小”!“新官”都上任了,具体怎么管呢?答案是实行分区(片)负责。按照《方案》,东莞市分为松山湖、旗岭、大岭山、华阳湖、黄旗山和银瓶山六个市级林长责任区域,每一片区域由一位市级林长负责。林长“巡山”都有频次的要求,负责组织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难点问题。村(社区)林长需及时发现、制止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,并向上级林长报告。

 16.jpg

清溪镇是林业大镇,森林面积86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61%。在林长制中,清溪镇属于六个市级林长责任区域中的银瓶山区域,第一林长由党委书记叶锦锐担任。叶锦锐表示,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精神,2021年,清溪按镇、村两级构建林长体系,其中镇级第一林长、林长和副林长,分别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担任,村级林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,统筹负责镇内银瓶山、大王山森林公园、铁矢岭湿地公园等7个林业区域,组织实施“智慧林长”建设、森林资源保护发展、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、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。

 

目前,清溪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专职队伍,实行数字化管林护林,完善“镇级林长抓重点、抓难点”“村级林长抓具体、抓落实”“护林员找问题、控源头”等一套机制,以“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责任到人”的网格化管理体系,推进林长制的全面落实。

 17.jpg

另外,《方案》明确了目标要求,到2025年,运行机制顺畅的市镇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成。每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.9‰以内。2035年,全面推行林长制成效更加显著,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充分落实,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,生态系统碳汇增量逐步提升,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持续增进,高质量美丽东莞基本建成。

 


扫一扫,进入手机版


附件: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版权所有:东莞市林业局 copyright © 2018    网站地图  网站标识码:4419000092  投诉电话:0769-22222176
投诉举报邮箱:dgslyj-bgs@dg.gov.cn    通信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万寿路70号    

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2092号


防治“吃空饷”举报邮箱:dgslyj-rsk@dg.gov.cn  联系电话:0769-22222841    备案号:粤ICP备1912537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