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美东莞|聚焦镇村绿化美化系列报道(51)——企石镇江边村
江边村因北临美丽的东江,石马河贯通全村,故名江边。全村辖区面积4.2平方公里,远远眺望,平畴沃野,古宅祠堂鳞次栉比。村内完整保留明清时期古村落格局,获评“中国景观村落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”,并入选广东首批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。
近年来,江边村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统筹生态环境、地理格局与历史文化,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。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,整合串联村主次干道、背街小巷、河湖两岸的边角位、闲置位,插绿补绿、美化提升,形成由“一点美”到“一片美”再向“全面美”的蜕变。 七措并举 绘就绿美江边新貌 (一)整合资源。制定《企石镇江边村典型村绿化美化实施方案》,全面梳理“四旁”“五边”可绿化区域,建立专项清单,结合生态基底与人文特色进行统筹规划。 (二)绿美入口。江边村核心区主入口有两个,一是西侧新江、万福路入口。在该入口处建立“江边”标识牌,材质使用仿青砖、灰瓦,下方种植竹子、木棉等植物。二是古村北入口,在该处建立仿古斗拱式门楼,灰瓦之下雕刻各类鸟兽花果。门楼下道路进行了硬底化及铺砌沥青处理,两侧种植异木棉、秋枫树、樟树等,穿过门楼,直达江边古村。 (三)绿美公园。一是江边文化公园。公园坐落于江边村新江三街,与江边牌楼相连。公园始建于2008年,历经多年使用,出现设施陈旧、绿植布局欠合理等问题。近年来,为提升公园品质,在保留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改造:科学规划绿植分布,打造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;翻新休闲步道,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漫步环境;增设党建文化小品与家风家训展示区,赋予公园文化内涵。同时,结合古村历史风貌,新建文化戏台、休憩廊架,并设置村史展示牌,让市民在休闲游览中感受古村底蕴与文化传承。 二是罗屋岭公园。江边村依罗屋岭山势而建设,是村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。绿化覆盖率高,环境优美。为利用好生态资源,2023年在原公园基础上进行更新,设置了中式休闲凉亭、石凳、登山步道、休憩树池等设施。公园下有2公里绿道、生态停车场,及一个荔枝林公园,东西两侧有两条与古村巷道相连的登山步道,通过步道可直达罗屋岭山顶,能观赏村庄全貌。 (四)绿美水塘生态。对村前“莲湖塘”等4口水塘实施生态修复:清淤扩容,拆除危旧建筑,沿岸补植多彩花卉。重点打造明代海瑞与黄学伊共植的廉政莲池,盛夏时节“映日荷花”飘着阵阵莲香,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。 (五)绿美田园。村北面原有一百多亩荒废田园,经过改造,现已种下140亩的航天水稻,是全市首个航天水稻种植基地,同时美化了周边环境。 (六)古村焕新。在古村区域整体保持整洁的基础上,大力进行危房整治。利用清理出来的土地、闲置地、废墟等进行“四小园”改造。结合江边古村风情,用青砖、红砂石、旧麻石等材料进行装饰,形成“美丽宜居,留住乡愁”的观景路线。 (七)长效管护。成立管护小组,专职人员养护,设立党员责任岗,新增苗木编号挂牌,党员群众认领管护。坚持共建共享,引导村民爱护绿美环境,建设过程中保障村民参与权和监督权,提高村民积极性,实现共建共享,确保村庄绿化美化的可持续发展。 通过系统整治,江边村实现人居环境与人文底蕴双提升,村民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,“人人参与、户户尽责”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日益浓厚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 来源:企石镇